• 财讯网
  • 主页 > 财经 > 正文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守道章第59:体道含德,道法自然

    2021-03-01 09:16:24  |  来源:  |  编辑:  |  

    《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道家贵生经典,提出的修身原则是;体道含德,养统领养生;清静无为,精心怡养情;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这些原则,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

    《道德经》守道章第59:治人事天莫若蔷。夫唯蔷,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以]母,可以长久。是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理民众尊奉自然,没有比种田一样,应时按节,并注重节俭、爱惜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了。顺天道、应时节俭、爱惜各种资源,正是早早做好准备;早做准备,有长打算,就叫做注重积德。注重积德则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他就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住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才可以长治久安。这就叫做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道理。

    第一,体道含德,养统领养生

    《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赤子一样,充满生机。

    和儒家“仁者寿”的主张相同,体道含德,从道而行,就会不妄想、不妄作、不孜孜追求名利,不刻意损害他人以肥已,为不欲执,施不求报,言、动、视、听,莫不含道,此所谓:“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则德积化流,精神专固,功与道伦。可见,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撼修养,修身就失去其根。《道德经》主张以养统领养生,是《道德经》养生学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养生学说的优点。

    以养统领养生的思想,受到历代养生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有益的阐发。《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把合于道奉为养生的最高原则。(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把指导养生的要点归结为“与道为久”,可谓的论。《抱朴子、明本》说:“夫体道以匠物,宝道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把养生归结为:善自修以成务,善取人所不争,善绝祸于未起,善济物而不德,善观民以用心,善居慎而无闷。把体道匠物,宝道长生做为最终目的。

    《备急千金要方、养序》把养生归结为:“夫养者,欲所以成自为善,不无不利也。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之大经也”。王重阳同样主张以养统领养生,达到命双修。他说:“根者是,命者是蒂”,又说:“养甲争如养,修身怎似修心”。他的弟子们,都继承并发挥了这一主张。养统领养生是《道德经》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第二,清静无为,清心怡养

    思想保持清静,才能做到无妄为。《道德经》说:“归根曰静”,“知常曰明”虚静才能心如明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静下来,各种杂念可以逐步排除,是“涤除玄览”的功夫。清静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的是不刻意求为,不勉强作为,不妄意乱为,不胡思蛮为,不背道胡为。

    无为才能做到心清神明,精顺气;才能做到“生而不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身顺乎道,道不离乎身,才能保持良好心情,不为物喜,不为己悲,静地对待人和事,屏除大喜大怒等情绪上的起伏。《淮南子.原道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淮南于?主术训》又说:“有为则谗生,有好则谀起”。

    《庄子.秋水》认为无为就是顺天,有为则是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顺天合道,就不会自寻烦恼,不会干违背道的笨事,不会干庸人自扰的傻事,不会干恃强凌弱的野蛮事,不会干引火烧身的后悔事,不会干随心所欲的糊涂事。

    顺应着道办事,不是把一切占为已有,不居功骄傲,不是为了主宰他人。“功遂身退”,与道合一,烦恼无由内生,嗜欲不因外起,如此怡养情,心身兼修,会大大提高生命质量。

    第三,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

    《道德经》认为,道是“淡乎其无味”。是淡的:是朴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道甚夷”,是坦的、公的;道“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是居中的,无过与不及:是包容的,“知常容,容乃公”;是易知、易行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人应当按照道的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合二而一的。效法自然,知止自足,不以财利累心,不以声色乱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可以长久”。生活起居效法自然就是效法阴阳四时之运行,“春夏养用,秋冬养阴”。

    《遵生八笺》说:夏季摄生,“惟宜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热矣”。其他季节亦应顺应其特点,自我调养。《抱朴予?极言》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高濂引用蔡季通《睡诀》说:“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生动地体现了养统领养生的原则。

    在衣着与饮食方面,《道德经》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过分追求嗜欲。它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它要求“不贵难得之赞”,认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人应当知止自足,不要贪得无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味追求锦衣美食,企望过“盗夸”的生活,不能养生,适足以害生。

    人生活之中,总会遇到意外事件,如灾害,人祸、疾病等。对此,一是要有思想准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利时要有忧患意识,困难时要能抓住转机。二是以常心对待,既不被困难压垮,也不为机遇狂喜,保持镇定态度,“其安易持”。尽早发现意外事件的苗头“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几微之时做好预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及时破解,避免造成大的伤害。

    第四,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

    道存在生生不已的运动中,“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运动锻炼要守一,即符合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养延命录》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锻炼就是使身体保持和的状态。人的炼养,应“专气致柔”,像婴儿一样,处于柔和的状态,是合道的。道不欲盈,“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锻炼不宜过火,不宜强为。否则会遭受损伤,甚至造成“强粱者不得其死”的恶果。

    此言深得《道德经》守一居柔之旨。表明锻炼要符合天地之道,要啬神,要劳逸结合。运动锻炼做过了头就会损伤身体。运动锻炼要遵从《道德经》的要求,知古始、知和、知常、知足,知止、知人,要自知、自胜、自爱,要不自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

    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根据外部的环境条件,进行力所能及而又有益的锻炼,不要违背规律,伤害身体。要有自我控制能力。不听任自己或听任外部不负责任的鼓动,陷于伤身。要“用之不勤”,保持“流水不腐、户枢不橐”的状况,合乎自然,与道一致。

    第五,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

    生活在群体中,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养生同样如此。任何人都要和他人打交道,通过调整地缘、社缘、血缘和情缘关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行为。养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亲朋关系。就会给心理和生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处理这些关系,首先要善待他人,处以公心。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处人处事,应当把他人的事摆在前面,才能受到尊重,不会因利益纠缠和冲突,妨碍身心康宁。对人要一视同仁,等看待,坚持公原则。使他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与人为善,不是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要“以百姓心为心”,“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当劳则劳。当止则止;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当慈则慈,当勇则勇。自然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构建成和谐静谧的人际关系,既有好心情,又行为得当。心中无私天地宽,是养的追求,也是养的结果。

    有公心就有包容。人是各种各样的,百人百。有善者,有不善者;有信者,有不信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包容,才能调解矛盾,才能感化他人,才能心地坦然,善于与人相处。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经得起误会、讥刺和打击,用俗话说,就是能当恶水缸。具有包容精神,含垢守辱,保持和心情,达自然之道,畅众生之情,理清脉络,不走极端。不受人际关系中消极因素所干扰,对于养生,十分重要。

    处理人际关系,坚持诚信,就不会愧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动于中,言发于外。言而有信,承诺的就积极办,不用甜言蜜语去骗人,不随便许愿,不“轻诺必寡信”。骗人者,说得天花乱坠,希望通过欺骗,捞取好处。但他们心怀鬼胎,处处设防,时刻担心被人揭穿,像贼一样过日子。诚信的人,实实在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活得实在,活得自在,活得信在。一切理直气壮,能达到养生的真境界。

    不争是《道德经》常用的词汇之一,不争,一切从道,不与他人争名利、争高低、争胜负,澄神静思,不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矛盾,“夫唯不争,则无尤”。无尤则“心善渊,与善仁”,使一切归于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谦下与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了不争之德,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效法天之道,与社会相适应,就会取得社会的支持。“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当是养生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座右铭。

    由于利益之争。会产生怨和恨。消除产生大怨的根源,善于照顾他人的利益,不以私利损害他人利益,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要“有德司契”,不要“无德司彻”,即施恩于人以防怨,不要背信弃义以种怨。“天道无亲,常于善人”《道德经》提倡“报怨以德”,坚持这点,出于自尊自爱的地位,就不会招致人怨,就会宽心养神,给清静心神创造良好的条件。“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以怨报德,养成谦虚居下之德,除其躁妄胡行之欲,自知不自我表现,自爱而不抬高自己、自我贵重,不结怨,不招怨,宽容大度,自会心安神怡,行为有序,充分体现“道法自然”的精髓。

    感悟《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你不必是Monty Python的粉丝,也可以和Eric Idle一起吹口哨,因为他在思考十字架上的死亡时低声吟唱着"永远要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撇开英国的讽刺作品不谈,关注生活的积极面很容易成为研究长寿的一个关键因素的主题曲:乐观。

    乐观并不意味着忽视生活中的压力。但当消极的事情发生时,乐观的人不太可能责怪自己,而更可能把障碍看成是暂时的,甚至是积极的。他们也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并且可以为将来的好事创造机会。

    日一篇发表在《PNAS》上的新研究发现,乐观程度最高的男和女均寿命比那些很少进行积极思考的人长11%至15%。得分最高的乐观主义者活到85岁或85岁以上的几率也最大。

    研究发现,即使考虑到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抑郁、吸、社交、不良饮食和饮酒等因素,研究结果依然成立。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Lewina Lee说:"这是第一个研究乐观情绪对长寿的影响的研究。长寿的定义是活到85岁或85岁以上。"

    研究发现,与乐观程度最低的女相比,乐观程度最高的女活到85岁或85岁以上的几率要高1.5倍。高度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到85岁以上的几率高1.7倍。同样,即使在调整了健康行为之后,这些关系仍然成立。

    乐观的态度将如何帮助你活得更长久?

    "乐观的人往往有目标,并有信心实现它们," Lee说。"这些目标可能包括有助于长寿的健康惯。"

    此前的研究发现,乐观情绪与健康的饮食和锻炼行为,以及更好的心脏健康、更强的免疫系统、更好的肺功能和更低的死亡风险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健康心智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神经学家Richard Davidson说:"乐观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维度,它显示出与健康之间存在一些非常有趣的联系。"

    Davidson还说:"我还想加上一些其他积极因素,比如专注力、同情心、善良以及对生活有强烈的使命感。"

    想要更乐观吗?

    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我们的乐观情绪只有25%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剩下的取决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柠檬。

    如果你总是对生活中的压力耿耿于怀,请别担心。事实证明,你可以训练你的大脑变得更加积极。

    Davidson说:"有研究表明,乐观情绪实际上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得到增强或培养。因此,培养乐观精神和其他积极的品质,确实有可能显着改善健康相关的结果,包括寿命。"

    在Davidson所在的健康心智中心,研究人员研究了大理喇嘛招募的藏传佛教僧侣的大脑,发现了惊人的结果:数万小时的冥想永久地改变了僧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但是你不需要把你的生命投入到冥想中就能看到改变,Davidson说。他指出了一项对从未冥想过的人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

    通过对大脑功能和结构的直接测量,Davidson发现,在两周的时间里,每天只需30分钟的冥想练,大脑就会发生可测量的变化。

    Davidson说:"当这些脑力练被传授给人们时,它实际上改变了他们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我们认为这些功能和结构支持这些积极的品质。这可能是对身体产生下游影响的关键。"

    训练一个更积极的大脑

    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心理练来培养乐观的心态。

    想象你最好的自己

    根据对现有研究的荟萃分析,增加乐观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被称为"最佳可能自我"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干预会让你想象自己在未来实现了所有的人生目标,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举个例子,有一个技巧,就是花15分钟写下你未来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你完成了所有你想做的事情。然后花五分钟想象这个现实。每天这样做可以显着改善你的积极情绪。

    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学生们在8周的时间里,每周进行15分钟尽可能最好的自我锻炼。他们不仅感觉更加积极,而且这种感觉持续了大约六个月。

    记录积极的事情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能轻松地背诵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连串负面的事情。但如果你问什么进展顺利,我们可能会犯错。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写日记,把你当天的积极经历列出来,可以帮助你塑造自己的人生观。

    心存感激

    每天花几分钟写下让你感恩的事情可以改善你的人生观。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打破典型的消极思维方式,代之以乐观主义,练感恩可以提高积极的应对技能。数祝福甚至减少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正念

    Davidson最喜欢的正念练之一就是培养欣赏。

    Davidson说:"这只是为了让我们想起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得到某种帮助的人。把他们记在心里,感谢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不管他们提供了什么。"

    "你可以每天早晚花一分钟做这件事,"他说。"这种欣赏可以培养对未来的乐观情绪。"

    Davidson说,和锻炼一样,正念也需要经常练,以保持大脑的积极状态。但这种努力绝对是值得的。

    "这真的是在培养思想,"他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它确实对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益。"

    关键词:

    上一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什么困难都不可怕    下一篇:2020年我国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